手机版

浅谈寺院的茶文化

发布时间:2014-06-18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可以说中国是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因此饮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也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唐人刘贞亮归纳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也就是说,茶除了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之外,还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更可以修身养性,去烦净心,悟性得道。

 

浅谈寺院的茶文化  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称作“苦荼”。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此药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清热解渴,又富有清香味道,是一种很好的饮料。于是,人们 开始大量种植、采制,逐渐养成了饮用的习惯。“茶”字也就随之出现,成为一种专用名称。《神农食经》中认为:经常喝茶可以“令人有力悦志”。《广雅》记 载:“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东汉时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也说过:“苦茶久食益意思。”

 

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的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逐渐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而佛教修行的方法决定了僧人与茶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戒就是要僧人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戒荤吃素;定和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侣息心静坐,思禅悟道。为此,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以清除坐禅久坐困乏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 “戒荤吃素”的营养补充物,而茶的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饮品。因此僧人饮茶修行,逐渐形成了其独 特的寺院茶文化。

佛教对饮很讲究,饮茶已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

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禅堂内的“茶鼓”, 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专设“茶头”掌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 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按规定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僧众饮茶,称作“普 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 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

寺院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在《佛道茶艺》一文中就有对“礼佛茶”礼仪的记载: “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 满。十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茶在禅门中不可或缺,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比较合拍。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意为喝茶和修禅是一种味道、一个门径,心意相通。盛唐时期人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使此三字禅语流布天下丛林。

《五灯会元》卷九记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资福如宝禅师)曰:饭后三碗茶。”《景德传灯录》卷二六记载:“晨朝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佛前礼拜了,和尚主事处问讯……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东事西事了,斋时僧堂里行益;斋时僧堂里行益了,上堂吃饭;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曾列出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列 为日常修习的第二位,可见其重要性。饮茶逐渐成为禅门制度之一,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逐渐形成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仪式。这些古代高僧大 德们饮茶的真正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饮茶,而是为了参禅悟道。而禅茶的每道礼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下面从一些资料中简要地介绍一下禅茶茶道 的十八道礼序内容:

礼佛——焚香合掌(在礼佛的同时可以播放一些梵乐或梵唱,以庄严的佛乐声使心灵安静下来。)调息——达摩面壁(此是指静坐调息。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煮水——丹霞烧佛(丹 霞禅师到洛东慧林寺,值天寒,便于殿中取木佛烧火取暖。院主偶见而呵责道:“你怎么敢烧我木佛?”师以杖拨灰说:“我在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怎么会 有舍利?”师说:“既无舍利,就多请两尊来烧吧。”引取这则公案是要在煮水时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及辉煌。)候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在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洗心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烫壶——香汤浴佛(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像(即释迦牟尼佛像)。这里以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赏茶——佛祖拈花(这是以“拈花微笑”的典故,喻指向客人展示茶叶。)投茶——菩萨入狱(地藏菩萨发有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里以此喻茶叶入壶,如菩萨入地狱,赴汤蹈火,但泡出的茶水却可振人精神,一如菩萨救度众生。可见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冲水——漫天法雨(佛陀平等施予慈悲教化,以法雨均霑来普渡一切有缘众生。同理,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洗茶——万流归宗(佛教八万四千方便法门,最后都是“万流归宗”,归于般若之门。虽然茶本洁净,但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喻指真如佛性无处不在,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分茶——偃流水声(有人问玄沙师备禅师:“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吗?”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敬茶——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道教修身养性的高境界,此处借用,与“万法归宗”近似。程序为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观色——曹溪观水(曹溪宝林寺,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品茶——随波逐浪(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品悟出禅机佛理。)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

茶 事与佛事原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而真正使佛理与茶理相结合的是禅,因为茶道精神与禅学是相通的,是禅将茶从技艺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可以说,禅茶文化 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喝茶重在品,用心领悟其中的“禅味”,茶中有佛法,佛法也在茶中。所以学佛的人,懂得佛法的同时 不妨再学一些茶理,在喝茶的时候进入茶禅三昧,亦可以体味到佛法的甘露。(通德法师)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