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维吾尔族的饮茶礼仪

茶也是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料,可以说是"不可一日无茶"。若至维吾尔族人家作客,一般由女主人用托盘向客人敬第一碗茶。第二碗开始,则由男主人敬。倒茶时要缓缓倒入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将碗口捂一下,即是向主人示意:已喝好。喝完茶后,还要由长者作"都瓦"(默祷)。作都瓦时,要将两手伸开合并,手心朝脸默祷几秒钟后轻轻从上到下摸一下脸,"都瓦"即告完毕。主人作都瓦时,客人不能东张
2013-04-25

潮汕人的饮茶礼俗

潮人的饮茶习惯,无疑是受着中原饮茶文化影响的。“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rdquo
2013-04-25

文人雅士的饮茶习俗——文士茶

自古以来,茶与文人就有着不解之缘。饮茶的境界与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山水,恬然淡泊的生活情趣相对应。以茶雅志、以茶立德,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士一种内在的道德实践。文士茶的风格以静雅为主。因而文人品茶不仅讲究何时何处,还讲究用茶、用水、用火、用炭,讲究与何人共饮。这种种的讲究其实只为一个目的,只为进入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文士茶艺,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2013-04-25

四川人的饮茶礼仪

长期以来,茶馆被认为是最能展现四川人日常休闲生活的公共空间,其存留有盖碗茶、木凳、竹椅等原真物质文化符号,成为当下众多外来游客体验四川民俗的重要窗口。四川茶馆除了卖茶,还卖糖果、香烟、瓜子、花生等小吃。解放后的茶馆还增加了打牌、下棋、读书看报、赏花赛鸟,以至于唱卡拉OK、看录像节目等,内容愈来愈时髦、新颖,了解相关的饮茶礼仪,将帮助您体会更为纯粹的四川文化。喝茶有很多专用俗语,一般称喝茶为&ldq
2013-04-24

西南彝族人们的饮茶生活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自古至今分布最广的土著民族之一,也是最早发现、制作和饮用茶的民族之一。彝族称茶为“拉”,茶叶为“拉觉”,茶水为“拉依”。凉山彝文古籍《茶经》记载:“彝人社会初始,已在锅中烤制茶叶,‘女里’时代煮茶茶气飘香,‘社社’时代始用茶水敬献诸神…
2013-04-22

汉族的饮茶方式

汉族的饮茶方式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者,谓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劳动之际,汗流夹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汉族饮茶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ld
2013-04-11

俄罗斯饮茶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俄国人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位置。俄国人不但喜欢饮茶,而且逐步创造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历史上,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这一过程没有西欧国家的介人。据一些史书和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
2013-04-10

信阳饮茶讲究

信阳是名茶之乡,盛产白毫细嫩、汤色碧绿的上乘“信阳毛尖”。信阳人爱喝茶、会喝茶,茶喝得可谓尽心尽意而又家常至极。信阳饮茶的最大特点是普及。无论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无论为文的为商的为官的为民的,也无论有身份的无身份的钱多的钱少的,几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人称茶为“国饮”,但唯有到了信阳才能真正体味到这种泱泱大国透彻入里的“国粹&rd
2013-04-03

饮茶的发展演变

饮茶起源于吃茶。吃茶从生吃到熟吃;饮茶从煮饮到泡饮。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生吃药用 熟吃当菜 烹煮饮用 冲泡饮用生吃药用饮茶起源于生吃茶树的鲜叶。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做斗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植物的叶子放在口中咀嚼尝试。有时遇到一些毒草,吃后发生中毒现象,茶树鲜叶的滋味虽然苦涩,但吃后能使人精神兴奋,并有解毒作用。这是生吃药用的起源。
2013-04-03

饮茶可防甲型H1N1流感

丁俊之:饮茶可防甲型H1N1流感名茶叶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丁俊之先生,最近撰文认为,成年人适量喝茶,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措施,引起关注。茶氨酸 提高抗感力5倍丁教授的文章题为《饮茶防疫 抵御甲型H1N1流感》,文章援用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指出,茶叶中名为茶氨酸的化学物质,可使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增强5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杰克·布科夫斯基博士等发现,从绿茶、乌龙茶等茶叶制品
2013-04-02

丁俊之:饮茶可防甲型H1N1流感

丁俊之:饮茶可防甲型H1N1流感名茶叶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丁俊之先生,最近撰文认为,成年人适量喝茶,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措施,引起关注。茶氨酸 提高抗感力5倍丁教授的文章题为《饮茶防疫 抵御甲型H1N1流感》,文章援用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指出,茶叶中名为茶氨酸的化学物质,可使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增强5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杰克·布科夫斯基博士等发现,从绿茶、乌龙茶等茶叶制品
2013-04-02

饮茶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茶最早是作食用和药用,茶作饮用则晚于食用、药用。饮茶始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普及于何时?如何饮茶?下面略加论述。一、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稀罕说、三国说。(一)先秦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
2013-04-02

常见的少数民族调饮茶

1.瑶族油茶  油茶是瑶族人民喜爱的饮料,他们用家乡盛产的糯米、茶油和茶叶,制成甘甜清香的油茶,饮用后可以提神醒脑,焕发精神,解除疲劳,而且还有祛寒暖胃,治疗感冒、腹泻的功效。瑶族人每天都喝油茶,客人来到必定要热情地打油茶接待。  2.常宁糖姜茶  湖南常宁的糖姜茶,是用红糖加生姜和茶叶一起熬煮而成。当地农民外出劳动和偶患风寒感冒时,用糖姜茶来驱寒,效果很显著,也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保健饮料。
2013-04-01

华夏饮茶历史

中国的饮茶历史渊远流长,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家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家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人微言轻药用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在咀嚼中感受到茶叶的芬芳、清口并及其收敛收,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
2013-03-27

由荼到茶的演变

荼字首见于《六经》,西周初期着作《诗经》的《豳风七月篇》 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初次表示茶的含义。《尔雅》说:“, 苦荼”;《广雅》说:“荆巴间炙粳苦荼之叶,加入菽、姜、橘子等为茗而饮之。”茶的含义明确了。 《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以疗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另文解释),得荼而解之”。茶的含义
2013-03-26

饮茶之道讲究多

“客来敬茶”是我国传统的民俗。古代名人多有饮茶习惯,如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
2013-03-26

饮茶发源时间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2013-03-26

饮茶发源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
2013-03-26

唐代人们如何饮茶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
2013-03-25

宋代饮茶法是怎样的

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
201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