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鄂俄茶马古道上的“独轮车”

发布时间:2011-12-13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独轮车在老一辈人中可能见惯不怪,年轻一代对其有所了解,又知它与鄂俄马古道有何重大关系的恐怕不一定多。如果说云南茶马古道的代表是马帮,川藏茶马古道的代表是背佚,那么鄂俄茶马古道当是独轮车了。明清石板街上的辙痕横向串连起一条繁荣了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在湖北省赵李桥茶厂的陈列室中,我看到了百年前的米砖茶、青砖茶、光绪年间砖茶运输的《合帮公议》、运茶的独轮车、榆次商号"聚兴顺"包装茶叶的标签和两块石板古街青板石。欣赏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感悟着先辈们开创万里茶路的艰辛。
独轮车的起源
运茶独轮车是鄂俄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独轮车俗称"鸡公车"。是鄂南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是凭一只径长一米的独木轮,承受着车架上300来斤的重载,由人背着肩带,双手扶着车把,掌握着重心向前推。独轮车一般为一人往前推,但也有大型的独轮车用以载物,前后各有双把,前拉后推,称作"二把手"。由于车子只是凭一只单轮着地,不需要选择路面的宽度,所以窄路、巷道、田埂、木桥都能通过。这样非常适用于茶区生产运输,又由于是单轮,车轮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是一条直线或曲线,所以又名"线车"。汉代茶马古道开通,独轮车的创始者据说是蜀相诸葛亮,三国时鄂南的茶叶生产已经形成规模,相信那时独轮车已经开始成为茶叶的运输工具了。独轮车是一种既经济又用得最广的交通工具,这在运输史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发明。据当代日本学者在研究自行车发展史时,认为"鸡公车"是自行车的始祖。雇辆独轮车,载人又载货,最兴旺年代是在清末民初。后来还沿用到上世纪70年代左右,但如今已经很少见了。
鄂俄茶马古道历史茶文化赤壁,旧称蒲圻,有建置的历史达1780余年,而赤壁采茶和种植茶叶的历史远远超过2000余年,是南方著名的茶叶集散地。这里既是贸易区,又是加工区,还是种植区。鄂俄茶马古道,从赤壁市的羊楼洞出发,沿水路北上汉口、襄樊、唐河、社旗,然后上岸,过平顶山、河阳、晋城、长治、祁县、太原、大同、张家口,进入蒙古赛音山达、乌兰巴托,到达终点恰克图。汉代茶马古道开通,赤壁市就是这一茶马古道上的起点之一,为中西贸易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条世界古代最长的商贸古道好似一条江河,其沿途都有支流和起点,古老的赤壁又是这茶马古道上鄂州站、岳州站两起点的一个源头。蒲圻三国前后分属汉昌、江夏、巴陵等郡,各史所记荆州、汉昌,江夏、巴陵之茶史,即有蒲圻。赤壁之战时,庞统隐居赤壁金鸾山,相传植茶于此,曾请诸葛亮、周瑜、鲁肃于庵中品茶。唐太和年间,当时就设有"茶马官"。唐代《茶谱》一书还载:鄂州之东南蒲圻、唐年县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痛。如今羊楼洞松峰山上一株千年老茶树,相传植于唐太和年间(827年前后)。见证了唐代赤壁茶叶种植的辉煌。宋景德年间中期,官府在西北的茶马交易频繁,并以张家口为"互市之所"。
明清两代,赤壁茶远销整个亚欧大陆,使古茶马古道不断延伸,赤壁之战及赤壁文化迅速传至世界各地,长达万里。茶马古道同时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古道;现庙场街、复兴街仍保持明清时期老街风貌。看似普通的运茶独轮车和两块车轮损坏的青板石,其深深的车辙却映见我国明、清年代鄂南羊楼洞砖茶事业的辉煌。明代中叶,洞茶加工"帽盒茶"运送内蒙。清康熙时,蒙汉贸易发展,洞茶就兴旺而繁荣起来。咸丰末年( 1861),"帽盒茶"改制成"川字号茶砖",揭开了砖茶生产的历史。
自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的刺激下,外省商人纷纷来羊楼洞设立茶庄。当时的羊楼洞镇,晋商、粤商、英商、俄商和本地商人云集于此,人口最多达4万余人,茶庄100多家。大量生产砖茶,所产之砖茶用独轮车(鸡公车)日夜不停沿着大青石铺成的石板路,运致10公里外的新店码头,然后装船启动,沿皤河入长江,顺流而下到汉口,溯汉水人襄樊唐白河口岸,换骡马驮运,北出河南社旗,经洛阳过黄河,走山西晋城,长治、太原、大同,运抵河北张家口(少数抵呼和浩特),改由驼队运往库伦(今之蒙古国乌兰巴托),再换牛车走150公里抵当时中俄边境商埠恰克图销往欧洲和远东地区。中国和欧洲藉这条商道交换着物质和文明,马克思在《俄国人和中国人》中就论及这条商道上的交易。
独轮车在鄂俄茶马古道应用
运茶独轮车是鄂俄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羊楼洞北距新店还有三十里遥,茶箱的运出,中间必须经过一段转运。转运的途径,分为盛水期与枯水期两种。在夏秋盛水季节,新店以上的河段,上溯到二十里的张家嘴(赵李桥以北约两里处)一段可以行小船。羊楼洞的茶,可用人推独轮车从羊楼洞的北山出发,进七里冲(一条两山夹道七里路长的山谷),经张家岭推到张家嘴,即由转运商行,安排卸装上船,转运到新店。在冬春枯水季节,张家嘴河段不能行船,于是全程三十里就全靠独轮车在陆地输送。运输路线,是从中七里冲进冲,推到枫树岭(原砂子岭火车站附近)出冲,然后向北顺新溪水道路线一直推到新店。
运茶独轮车凭一只径长1米的独木轮,承受着车架上300多斤的重载,所以不能行软基路,只走硬基路。于是所有行车的路面,都由茶商们集资铺上石板。羊楼洞正街,铺成一条全石板的街道。七里冲里的冲道,也都铺成了单条石板路。每天大量车子上路,长龙似地蜿蜓前进,一路上车轮滚滚,在石板上咿咿呀呀地响成一片。运茶路上,茶多重载使木轮容易受到磨损,因而轮周都镶了一圈铁边。但这种铁边轮,又容易把路面碾坏,由于车轮长年累月的推碾磨擦,地面上的石板,又都渐渐地被碾出了小槽。当槽子碾得一寸见深,行车感到不便时,车轮又改在槽子两旁没有碾过的平面上推。推久了,沿途又出现了第二条、第三条槽子。于是人们又把石板翻过来使用。等到两面都碾成了"川"字形的槽,人们又给它换上新石板。现在羊楼洞留下的那条石板街,看似古老,但中间已不知抽换过多少次了。在湖北赵李桥茶厂的展厅陈列着一件保存完整的运茶独轮车和两块石板古街青板石,青板石被磨去了所有棱角,被独轮车碾出的深槽,深达3厘米的车痕迄今依稀可见,这车辙没有300年以上是撵不出来的,这是羊楼洞昔日的喧闹和繁华的有力见证。在当时,羊楼洞赵李桥新店之间,十里茶路,青石一色,人车穿梭,日夜不息,好不壮观。
{1918年粤汉铁路与京汉路通了车,在南距羊楼洞八华里外,设了一个赵李桥火车站。洞茶出口就可以直接推到赵李桥上火车北运,而不再由水运中转。于是新店的繁荣,张家嘴的繁忙,枫树岭的繁盛,归于冷寂了。不过赵李桥与羊楼洞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仍旧需要由独轮车队担任,只是路线改由经张家岭转西南推到赵李桥。车队依旧是流水般地络绎于途,就靠那么一辆独轮车,便能养活一大家子人。上世纪20年代末,羊楼洞开通了8华里路长的民营汽车路,便成为赤壁有公路及汽车的开山祖。有了公路和汽车,独轮车夫失业,无法生存。他们便群起反对,因无效便在通车以后,集体暴动,拦车、丢石、捣毁车上玻璃,殴打司机,破坏车上茶箱。后经商会会同各厂商与蒲圻建设局调停,所有独轮车一律由资方照价收购(实际是赔偿损失,车并未买下),人员分别安进茶厂或由县收编为筑路工,事件才告平息。抗日战争中,茶厂停业,第九战区后勤兵站,曾把散落在民间的独轮车收集起来,连民夫编为一支人力运输大队,以补助丘陵地区机动车运输的不足,为抗日战争起过重要作用。
鄂俄茶马古道遗迹
羊楼洞清石板街,主街宽4米,长2200米,并伴有数条丁字小巷,街面上花岗岩大石板有21000多块。专供行人和独轮车通过,深达3厘米的独轮车痕迄今依稀可见。临街两边都是两层木楼,门面窄,进深很深,一般都有1-3个天井。一楼设柜台,二楼堆放茶叶等货物。临街都是清一色的木板墙,嵌在花岗岩的基石里。还有一半左右的老屋没有改动,柜台的位置,甚至炒茶的灶门都依稀可见。羊楼洞北山起一条石板古茶道向北延伸,现存七段,其中六段是独轮车运茶古道,另千步岭一段为翻山石道,古时崇阳、通城运茶肩客,挑夫经此将茶叶原料运抵羊楼洞。
这些古茶道或处田畈中,或处于两山之间狭长冲里,或处于地势险要的山腰上,路面青条石、碎石铺就,最长达3000米,宽50-70厘米不等,可供行人和独轮车通过,上面依稀可见独轮车辗压的痕迹,最深处3cm。在金家湾古茶道有两块清晰铭文的路碑,一块碑文载:右至羊楼洞,左至通城崇阳县桂口,光绪七年贺金良立。另一块碑文载:右至通崇邑,左至月山畈。在千步岭古茶道一村民家中还发现一辆完整的独轮车(俗名鸡公车)。1996年,蒲圻市人民政府将其列入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岁月变迁,这种"先进工具"不知不觉地从农家中消失殆尽,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成为砖茶运输的古董。明清石板街为进一步研究明清历史茶文化,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实物素材,是中华茶马古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文物古变发展旅游经济、实施科教兴国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茶为媒带动当地的发展,重新打造中俄茶叶文化之路,中国制茶业万里茶道历史的真实见证--""独轮车"与"青石路",我希望你们古而不破,至少要破而不败,永世长存。我们希望"独轮车"再次满载砖茶之乡的浓情厚意和洞茶砖,走向世界,让"青石路"变成洞茶叶发展的幸福大道。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