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守护茶马古道的寂静村庄

发布时间:2012-08-14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马古道自唐代开始茶马互市而逐步发展起来。

在荥经,茶马古道与古“南方丝绸之路”重叠,绵延千年的古代贸易史诗于此上演。

在淹没于崇山峻岭间的茶马古道上,拐子窝、马蹄印,清晰可见。

荥经县凰仪乡崃麓村,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正是无数个像它一样的节点,将背夫的行程串连成一条横亘于时空的道路。远离国道,古道渐渐萧条,一座座如崃麓村一般的村落依然静静地陪在古道身旁,曾经车水马龙的古道驿站的身影若影若现。

沿108国道,从荥经县向西走约8公里,到达花滩镇,进入镇中不远处的三岔路口,有一指路牌“安靖乡8公里”,顺其方向所指,左拐进入一条路平、车稀、人少、景美的乡道。顺着乡道盘山而上,约50分钟左右,便到达了山中的这个小村--凰仪乡崃麓村。

村中一条宽约4米曾经的南丝古道石板路,已经被水泥覆盖,蜿蜒着伸向群山之中。

cūn裂水泥路面的岩石上,深深的拐子窝唤起了这座小村庄的古道记忆。

古道两旁明清木结构建筑风格的民居,沧桑古朴,这些民居曾经乃是背夫落脚和马帮暂歇的“幺店子”。

凰仪镇旧称“黄泥堡”,是旧时南丝古道上翻越大相岭的集散点,“总路口”曾经是个十分热闹的大乡场,当年号称“小成都”。当年镇中酒馆、茶馆、饭馆、旅馆、烟馆、赌场鳞次栉比。镇中商贾云集,物资贸易发达,经济很是兴旺,十分热闹繁荣。

从古代此路开通一直到现代的公路未通车时,这里都是通往西昌、云南的必经之道。离凰仪古镇不远的“九折坂”还曾经上演过东汉时“孝子回车,忠臣叱驭”的历史故事,并遍载于有关邛崃山系的典籍方志之中。从凰仪古镇出发翻越大相岭,到达草鞋坪有二三十公里,而下到汉源县清溪古镇才七八公里,中途要经过二台子、小关、邛崃大关、团团筛、石垭口、九竹子岗岗、草鞋坪、二十四盘等险路难隘。

古道老人记忆

“崃麓村就是凰仪乡的一个缩影。”今年84岁,在这座小村子中土生土长的李炳明如此对自己生活的小山村做了个总结。

记者的到来,打破了这座小村的宁静,老人们都围上来,在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叙述中,曾经繁盛的村落面貌渐渐清晰了起来:

傍晚,夕阳。

拐子有节奏地杵在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马脖子上铜铃随风轻摇,围在柴火堆边烤火的店家就知道有顾客来了。

街边的玉米馍馍和窝窝头散发出迷人的香味。

二十公斤面粉,一块0.5公斤,店内“古车锅”中,翻动着明日背夫的食粮。

长兴店、中和店、天顺店、宜丰店的客房之中已灯火通明……

迟来的背夫匆匆走进店中,将方桌子似的茶包卸下交由店家看管,把汗巾往背上一甩,伙计便开始了忙碌……

“村子里以前卖玉米馍馍都够养活一家人。”同样84岁,曾经开过“幺店子”的任秀英如此形容小村繁盛时候的情景。

在李炳明的记忆中,儿时最有意思的便是从一队一队的马脖子上盗铃,“悄悄钻到马队中,轻轻拉住铃铛,小刀一划,铃铛就到手了。谁能把头马脖子上巴掌大的铃铛拿到手,孩子们就要听他的。”

村中很多地方都已经被新修的房子覆盖,原来在村子里有一座大戏台。

“四十天一直接连不断地唱川戏,戏台子的柱子要两个娃娃才抱得拢。”

“天顺店大得很,以前部队来了一个连,全住下了。”在老一辈的眼中这座小村庄承载着荣耀和他们的趣事,岁月推移,如今能说出个大概的老人已经所剩无几了。正如小村庄一阶一阶延伸向远方的石板路和石板上的拐子窝,已被水泥渐渐覆盖。

古道希望重燃

“当年修路的时候本来认为国道要从这儿经过的,结果国道绕了个弯,从花滩走了。”李炳明对当年的国道选址依然耿耿于怀。

自从国道绕开这个曾经繁盛的小镇,从村子经过的人渐渐少了。村中的大大小小的“幺店子”都成了村民住宅,曾经住满背夫的二楼已经堆满了杂物,有的甚至已经渐渐荒废。村民们自然也不能依靠曾经的区位优势“卖玉米馍馍养活家人”了。

“年轻人基本上都朝外面走,很多人对村子以前的事情也不感兴趣了。”任秀英感叹道。

近一个世纪,除了简单用水泥铺成的村道和几处新建的房屋,小村的面貌没有多大变化。

当地老人殷造玉说道,“最近到我们这人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沿着村子旁边的盘山公路上去大概二十多分钟,也是个看鸽子花的好去处。”

小村子由繁盛到鲜有人来,再到如今来客渐渐增多,经历了一个循环,村民们也重新燃起了希望。

“看鸽子花的人多了,人们又晓得这个小村庄以前是啥子样子,这儿说不定又可以像以前一样闹热了。”李炳明盼望着。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