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武夷山茶人:陈德华创下大红袍多个第一

发布时间:2013-08-08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近日,金宗北斗营运中心在厦门开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品牌创始人陈德华老先生也来到厦门,与许多客探讨岩茶故事。而就像品岩茶一样,与陈老先生深入相谈后,才更明白他与岩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整理复原了元代皇家御茶园、推广无性繁殖的大红袍、第一个成功制作商品大红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创制武夷山“大红袍”茶饼,还改良了武夷山许多制茶技术。众多重要贡献与许多的第一,用这位低调的茶人的话说,只是“凑巧遇上”。那么,陈德华与付出毕生心力的大红袍之间有何故事?

 

 

二十一年牵挂两度索要

终引得“大红袍”回家

陈德华首次与大红袍邂逅不是在武夷山,而是在家乡长乐,从武夷山写生归来的老师画作上,首次目睹红袍身姿,从此被深深吸引。

1963年从茶专业毕业后,他选择来到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第二年,因为陪同从省农科院来剪大红袍母树穗条带回研究的校友,才第一次见到大红袍。激动不已的他,渴望在武夷山培育出大红袍茶苗,可两次鼓起勇气索要枝条,都被校友婉拒。遗憾延续了整整21年,直到1985年,到省里出差的他,私下向另一位校友提出请求,才终于获得同意。

拿着从省里带回的,包装很隐蔽的五株珍贵大红袍茶苗,陈德华马上开始培植研究。他观察了九龙窠环境,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滴流的特殊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于是,陈德华费尽心力,在九曲溪附近找到一个类似的生长环境,终于繁育成功,从此武夷山大红袍开始大量种植。

 

 

60年代初“神秘”走出九龙窠后,历经20多年绕了一大圈,大红袍又秘密地回到武夷山,而且推广开来,让寻常百姓也有机会一尝红袍滋味。

岩茶品种取长补短

首推商品大红袍

正本大红袍毕竟稀少。当今市场上众多“大红袍”,香好汤好,岩韵感极强,其实大多是拼配综合了武夷山不同岩茶茶种的长处,被业内称为“商品大红袍”的岩茶,是武夷岩茶中最有代表性的商品茶之一,而开先河之人就是陈德华。

正本大红袍繁殖成功后,陈德华以此制成的茶,不仅得到茶界权威张天福先生的好评,还求得著名茶人陈椽教授的题字,在市场上更是一炮而红,很快就被客商高价抢购一空。可是其产量极其有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心系大红袍的陈德华于是开始了大胆的试验:利用大红袍的品牌效应,生产一种与纯种大红袍风格不相上下的商品茶。因为岩茶品种极多。比如肉桂,香气甚至比大红袍更浓郁,而水仙的茶汤之醇厚,则堪称岩茶第一。如果将多种茶的优点综合起来会怎么样?于是,陈德华早晨带人上山采茶,晚上经常研究制茶的工艺到深夜。他的苦心没有白费,试验很快就获得了成功。用纯种大红袍与数种优质岩茶拼配出来的“大红袍”,与纯种大红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快被推而广之。

传承武夷茶文化

在厦强强联合推岩茶

不仅在引种和改良“大红袍”中做出贡献,陈老先生还在不断维护、发展、推广武夷岩茶。

陈德华曾两度带领团队,走村入户,摸查产茶的山峰、山石,拜访老茶农、老茶僧,对武夷山名丛、单丛进行全面的整理。最后征集了216个名、单丛,选育了165个品种,并以此重建了元代御茶园。

在传承方面,对于不断来跟他学茶的年轻人,陈德华也悉心将经验传授下去。这些后生,都成为武夷茶发展的重要力量。

退休后,陈老先生没有休息,依然走访茶企,探讨武夷茶业。1997年,他创办了武夷山首家民营科技茶叶企业——武夷山市北斗岩茶研究所,并创立了“金宗北斗”品牌,推广正味岩茶,现在几乎已遍布全国所有省份。

这次,陈德华在厦展开战略性合作,与正山堂运营人苏淑英女士建立了“金宗北斗厦门营运中心”,将他的制茶理念和武夷茶带到厦门。“厦门是武夷茶的传统口岸,对于茶类品质的鉴赏水平非常成熟。”他告诉记者,“来到这里,多宏伟的目标不敢谈,主要还是希望更多人能喝到传统的武夷岩茶,体验武夷岩茶的传统风格魅力。”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