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8棵御茶

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狮峰山,孕育着亨誉世界的“四绝”佳茗——西湖狮峰龙井茶。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有用栏杆围起来的“十八棵御茶”,在当地茶农精心培育下,长得枝繁叶茂,年年月月吸引着众多游客。说起这18棵御茶,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在清乾隆时代,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乾隆皇帝不爱坐守宫中,而好周游天下。一次,他来到
2012-11-29

异域别样饮茶俗

说起喝茶,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因为茶叶源于中国。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国人民就开始喝茶了。由于茶叶逐渐传到世界各地,茶也具有了世界性,五花八门的喝茶习俗。煮茶方法应运而生。喜欢喝茶的国家很多。阿富汗人认为“中国茶叶世界第一”,他们最爱用中国茶叶。在阿富汗,茶馆到处可见,人们以茶代酒,无论生活多么困苦,每天也要喝几杯清茶。在号称”奶茶王国”的巴基斯坦,茶馆也
2012-11-28

十大著名茶典故

孙皓赐茶代酒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癖好饮酒,历次会餐,来客至多饮酒七升。然而他对于无知多闻而酒量没有大的朝臣韦曜甚为重视,往往破例。每当韦曜难之上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录。陆纳杖侄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一直勿渝",的口碑,是一度以俭德着称的人。有一次,卫将领谢安要去访问陆纳,陆纳的
2012-11-26

从容喝茶,坦然人生

记忆中最早留下茶的印象是七八岁的时候。那时候,我家的一位远房表叔,在“文革”中遭劫,妻离子散、颠沛煎熬。他在饱尝生活的苦难之后,却又深深地爱上了茶。那时,我一到他家,就见他的书桌上摆放着绿茶,看他品茗的情景,于细腻之中犹见粗犷豪爽。那茶壶像小酒壶一样大小,里面放了差不多半壶茶叶。表叔把壶子放在炭炉上,烹之至沸,然后倒入酒杯一样大小的茶杯中,不曰喝茶,而曰啜茶。偶然表叔还会在
2012-11-26

世间两类茶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氏而闻于鲁周公。自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到现在,中国人饮茶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茶是和气君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既能解渴去乏也可修身养性,于是世间的茶,渐渐的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另一类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前者是俗物,后者是雅物。“柴米油盐酱醋茶&r
2012-11-23

静心修茶茶修身

记者采访了着名歌唱家、毛泽东特型演员韩中。相似的相貌和气质,加上他一句湖南口音的“你是贵宾嘛”,真令人难辨其中,不免有了几分面对伟人的激动和紧张。韩中说:“这个角色帮助了我”。角色的扮演,使他走近了这位世纪伟人的生活,也在种种的生活习惯的细节中,加深了对这位伟人的了解和认识。“生活中,喝茶,是毛泽东主席除吸烟之外的又一大嗜好。虽然吸烟的戏
2012-11-23

黄天亮的茶叶兴起路

1986年底,17岁的黄天亮来到广州当兵,1991退伍回到泉州老家。先是和人合伙开起了一间有300多工人的服装厂,掘到了第一桶金。后来又到广州,转行做起了货运生意。黄天亮在南来北往的奔波中,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茶香。请亲朋好友聚饮品茗,是他的最大爱好与兴致。他发现,不仅自己喜欢喝茶,周围做生意的很多老板也都是“铁杆茶客”。清茶一杯,让他交了不少好朋友,做成了不少好买卖。善于捕
2012-11-23

三朝歌茶

三朝歌茶[New-borne celebrating tea] 亦称“打三朝”。民间生于茶俗。流行于贵州侗族聚居地。小孩出生后第三天,家人请人唱歌、喝茶,以保平安。是夜,亲友宾客聚集满堂,由主人将几张八仙桌连拢拼成“长龙席”,桌上摆满茶水和糖果香烟,众歌手团团围坐,一边唱歌,一边喝茶,歌声优美,言语诙谐,热闹非凡。
2012-11-22

北京大茶馆

北京大茶馆[Large tea house in Beijing] 北京茶馆中的一类。以地方大、房子多为其主要特点。能同时容纳数百人,甚或能赶大车入内。门口均竖立两根柱,柱间的横搭上写着字号。前堂卖吃食,后堂卖茶水。店内设施为清一色八仙桌、大条凳。茶具为青花瓷提梁壶、青花瓷盖碗,货架上为青花瓷茶叶罐。茶资低廉,且饮用方便。若喝茶间遇事外出,可将茶碗扣于桌上,吩咐堂倌待回来续用。账目管理分。头柜&r
2012-11-22

平常茶,非常道

台湾的畅销书作家中,林清玄对内地读者产生过深刻影响,很多人喜欢他清淡隽永的文思哲理,喜欢他在一段小小的可能很平常的故事中带给读者的感动和感悟。《平常茶非常道》一书收入了作者关于茶和禅的一些心得之作。翻开这本书,读者仿佛手捧一杯清茶,感觉时时有淡淡的茶香飘散出来。这是一本可以让人整个身心都安静下来的书??清雅的文字、浅显的表达、古典的意境、佛禅的睿智。在书中,林清玄除了向我们描述茶道,也介绍了不少好
2012-11-21

高山茶的迷惑

不知打从何时起,喝茶的人开始迷上高山茶,因为天候、环境、土质…的关系,让高山茶具有浓郁的清香与甘爽度,茶汤细致滑顺,即使稍为久浸一点,也不致于太苦涩,且又比一般海拔低的茶耐泡。于是乎一股高山茶热潮兴起,新的茶区在短短几年内不断的开发,直到市场已泛滥的地步,大家一昧的强调海拔的高度及外型的美观,根本已忽略掉茶叶应具备的茶质及作法,以及因滥垦所造成大自然的破坏,以致于近年来每逢大雨,都会
2012-11-20

沟通无限 下午茶里藏有玄机

一提起下午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几盘美味的茶点,再则就是与一帮朋友天南海北地聊上一通。殊不知如今下午茶已俨然成为商务沟通中的一份“甜点”,它虽没有正式餐会的那份奢华与气派,但正如一客饭后甜点,吃起来舒心,而少了又觉得寡味。那么,该如何利用下午茶的良好时机为工作助力呢?巧用下午茶时光与外商打交道多了,有些公司也设了一个专喝下午茶的休息室,这个时候,大家喝喝咖啡
2012-11-15

李卷:武夷册的茶中隐士

武夷草木蒙茸、峭拔奇巧之地,有“无边空翠扑衣寒”的妙境,也多方外高士和隐逸茶人,其中,李卷可以算是一位非常标准的知行合一的茶中隐士。《武夷山志》中有一篇佚名的明人游记,说丁未年间,“适有山中人李子来顾”,邀请作者前往武夷一游。作者听得武夷风景殊美,很是动心,便践约前行。一行人游到五曲云窝附近,作者想到李子便住在那里,于是造访其庐,而李子也热情迎出,慰
2012-11-15

茶与生活民谚一览

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藏、蒙)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藏、蒙)藏人茶饱肚,汉人饭饱肚。(藏)宁可三天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藏)茶叶两头尖,价格时时变。茶是草,客是宝,得罪茶商不得了。二两茶叶一斤盐,斤半茶叶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叶十斤钢,四斤茶叶百斤粮,建设祖国富双强。吃饭靠禾蔸,用钱靠茶蔸。(湖南湘潭)茶是露水财,不肥自己来。男耕田,女采茶,老婆婆带娃娃,不荒一丘田,不
2012-11-14

侗族油茶

侗族人喜喝一种类似菜肴的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对长期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油茶实在是一种健身饮料。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先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其次是配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第三是煮茶。如果打的油茶供作庆典或
2012-11-14

再想做回“采茶男”

有人喜欢喝茶,而我喜欢采茶,尽管我已经是一个成年男子。每到三四月,农人们开始采摘新茶,总让我有一个蠢蠢欲动的念头想去采茶,再做一回“采茶男”。对采茶,我有一种抹不掉的情结。小时候,每到采茶时节,妇女小孩们便聚集在茶山上,穿梭其间,手指上下舞动。读小学时,学校荒唐地给我们订下采茶任务,总有10天半个月,我们不用上课,只需到山上采茶。学校后面便是茶山,顽皮的男孩,看天没下雨,不
2012-11-12

历史上唯一的御笔著茶书

中国古代帝王们都喜欢喝茶。但要问哪一位帝王品茶水平最高,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求证。但据史料记载,御笔著茶书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当得糟糕至极、朝政腐朽黑暗的宋徽宗赵佶。我自小就对茶感兴趣,历代名人写茶的文字收录了一大堆,茶诗茶联更是抄录了一大本。先前沉醉于陆羽的《茶经》,后来看到清代陆延灿的《续茶经》,就其语言精炼程度都远不及宋徽宗赵佶的《茶论》(又被人称之为《大观茶论》)。赵佶用不到3000字的篇幅
2012-11-07

闽南人制茶、喝茶、品茶的关系

闽南是中国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茶艺在海外源远流长。安溪县是著名的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安溪的铁观音茶,更是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古到今,福建人喝茶饮誉世界。无论是友人相聚还是招待客人,首先都是一杯茶下肚后才开启话闸。饮茶已形成了一种文化,而福建茶文化又以闽南最有代表性。喝乌龙茶已经成了闽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随时随意走进闽南的一幢民宅,不论是典雅精致之舍,还是普通民屋
2012-11-06

寻访蒙顶禅茶

爱喝茶之人不可谓不多,但喝茶之人,却未必懂茶。9月底,初秋时节。我这样一个爱喝茶的外行,一不小心撞进了茶文化的发源地——蒙顶山,也初次领会到“禅茶合一”的韵味所在。“禅茶合一”出自蒙顶山的永兴寺。寺院始建于唐,盛于宋。另一说法是三国时期就开始修建。唐时取意“蒙山之龙脉”名龙泉院,清改名为永兴寺。寺院坐落
2012-11-05

福建人的茶精神

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朝卢仝的《七碗茶歌》也对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泉州港的开辟,让福建人较早置身于世
2012-11-01